阿弥陀佛,名号为无量光佛(梵文:,Amitābha,藏文:,藏语拼音:Ö-ba-mê,威利:'od dpag med,又译月巴墨佛)、无量寿佛(梵Amitāyus,藏文:,藏语拼音:cê-ba-mê,威利:tshe dpag med),又称为无量清净佛、弥陀佛、甘露王如来等;在大乘佛教信仰中,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。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,而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。
在大乘佛教初期发展时,阿弥陀佛与东方妙喜国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,密宗以其为五方佛之一,为莲花部主,主妙观察智。但因为净土宗的影响,在唐朝之后,阿弥陀佛成为汉传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。后期的中国佛教徒,多以药师如来主消灾延寿、阿弥陀佛主往生事。
巴利文三藏中未记载阿弥陀佛。在汉传佛教中,最早译出的净土经典《般舟三昧经》将其名号译为阿弥陀佛[1]。鸠摩罗什译本《阿弥陀经》,也使用阿弥陀佛译名,成为最通行的说法[2][3]。经中说,因为他寿命无量、光明无量,故名为“阿弥陀”[4]。玄奘译本中,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名称,而是使用无量光佛(Amitābha,单数主格为Amitābhas),和无量寿佛(Amitāyus)这两个名字[5],藏传《无量寿经》、现代学者穆勒(F. Max Muller)收集的梵文《无量寿经》皆和玄奘译本相同。
在梵语中,无量光佛(Amitābha)与无量寿佛(Amitāyus)都来自同一个字根 amita(阿弥陀)。 Amita来自梵文 mā(意为“测量”)的过去分词 mita(弥陀),加上否定词头 a(阿),意为“无量、无可测量”。后缀 ābha 是“光”的意思,意译为“无量光”,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。另一个梵文名 Amitāyus,后缀 āyus 是“寿命”的意思,意译为“无量寿”,音译阿弥陀庾斯。
《般舟三昧经》中说,成就阿弥陀佛念佛三昧时,可以见到一切诸佛[6]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第九观,观阿弥陀佛色身庄严,当观想成就时,能见一切诸佛[7]。印顺法师认为,修持观想阿弥陀佛法门,成就念佛三昧,即可见无量诸佛;观阿弥陀佛,即是观无量诸佛,因此阿弥陀佛被称为“无量佛”;此为阿弥陀佛的根本义。
宣扬专修阿弥陀佛法门的经典中,影响最广的,首推曹魏康僧铠译本《无量寿经》[8]。在此经中,以无量寿佛(Amitāyus)为他的主要名称[9]。在《无量寿经》中,也记载阿弥陀佛另一个名号为无量光佛(Amitābha)[10]。宋施护《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》以无量光佛为他的主要名称[11]。三国吴支谦译《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中称他为无量清净佛[12]。
《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》(又称往生咒)称他为“阿弥唎哆”。阿弥唎哆,梵语amṛta,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,意译为“甘露”,表示永生,佛教以此来表示永远的涅槃,有“甘露味”、“甘露门”、“甘露道”等等的说法。因无量寿佛,梵音与“阿弥唎哆”相近,且寿命无量,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称号 。
其他翻译还有:阿弥多佛、阿弭跢佛、阿弭亸佛、甘露王如来、无量佛、无量寿佛、阿弥多廋、无量光佛、阿弥多婆、阿弥亸皤、阿弥陀婆、无量清净佛、月巴墨佛、无极尊。
在藏传佛教中,阿弥陀佛其实也有无量光佛与无量寿佛两种不同译法,与汉传佛教相同,只是汉传佛教多意译作无量寿佛,藏传佛教多意译作无量光佛。
除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外,也有其他世界的佛,拥有“无量光”与“无量寿”的名号[13][14]。《十住毗婆沙论》中,十方佛的西方佛,名为无量明佛[15]。
日本东密兴教大师,根据金刚界经典,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(毗卢遮那佛,即大日如来)[16],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。
公墓地址:高碑店市罗家营村西 办事处地址:高碑店市海龙酒店往南100米路东 冀ICP备202300278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