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丧葬风俗:(三)
发布时间:2013/12/30 16:17:30 点击:
什么是殡葬
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,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,是社会发展的产物,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。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。"殡"一作停柩解,如《礼记》:"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"、"殷人殡于两楹之间"、"周人殡于两阶之上";一作葬解,如《荀子》:"三月之殡"。"葬"作藏解,如《礼记》:"国子高曰:葬也者,藏也。藏也者,欲人之弗得见也。是故,衣足以饰身,棺周于衣,椁周于棺,土周于椁。"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,包括发讣告、向遗体告别、开追悼会、致悼词、送花圈挽联、出殡送葬、安葬、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。
在一百多万年之前,我们的祖先就劳动、生息、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,经过漫长的岁月,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,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,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。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、人压迫人的现象,没有贫富不均,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。反映在丧葬问题上极为简单,如一个成员去世后,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,用柴草盖上,埋在野外,既不挖坟墓,也没有礼仪。而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采用了土葬。
中国原始社会时期,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,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。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,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。唐杜氏《通典》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“;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后世圣人易之棺椁”。在半坡遗址墓碑中,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,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。这种宗教信仰,对祖先的崇拜观念,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。到了奴隶社会时期,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,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,大力提倡对凶礼的习俗,甚至把奴隶也作为祭品杀掉,作为殉葬品埋掉。商周时期制定了"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"的葬制,无子、诸侯、大夫、士及一般奴隶主死了,在殓、殡祭上从时间、仪式棺椁到殉葬品都有等级区分,而奴隶则只“举而委之”或当殉葬品活活埋掉,如古侯家庄西北冈发现的大墓,墓室面积三百多平方米,深达12米,墓室中埋有执戈的奴隶和狗。棺室雕花饰纹,摆满了珍贵服饰器物。椁项排放着商王的兵器和仪仗执器奴隶、男女侍从奴隶,还有儿童和供玩的狗猴等动物。象这样的大墓一般要杀生殉、杀祭三四百人,这种奢华、浪费、残酷的杀葬陪葬实在令人发指。
殡葬殡仪程序:竖灵、收敛、丧失协调、引灵、接体、奠礼、火化、出殡、安厝、后续关怀。
中国传统丧葬礼仪
带孝 卸孝
在回灵之前,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,回灵之后,全家脱下麻衣,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,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,称为带孝。带孝期间,男 女均穿素色衣服,不能穿红带绿,不宜嫁娶,逢有喜庆也不能办,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。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,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。
报丧
客家地区,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,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,告明来意。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、鸡蛋一双致谢。在黄冈,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,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,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,一般喝一口,然后在门口倒掉。此时,亲友前来送楮仪,要回送一对红丝线, 或加一条毛巾。
入殓
入棺前,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,边行边哭泣往水滨,投钱于水中,顺流以瓶装水,叫“买水”。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,以报养育之恩。入殓时,棺内要填满纸、手巾、扇等日常用品。此时,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,叫“爬棺”,以示告别。然后择时下钉,每下一钉,都要说一句吉利话。除孝子孝妇外,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,不可看死者入殓。一般人家,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,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,叫“企厅”,供亲友前来吊拜。孝子轮流侍守棺侧,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,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,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。“企厅”有的一年,有的长达三年,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,以防流出尸汁。
看风水
堪舆术的俗称。是营建堂屋、庙宇、坟场以及修桥造路的一种旧俗。营造之前,须请地舆师(俗称地理先生)察看地形位置的来龙去脉,用“罗庚”(指南针罗盘)校测方向,然后择日点穴,规划格局,卜吉择日动士。潮汕地区此俗甚为顽固,民间有许多关于虱母仙何野云建寨场的传说,也有许多因为迷信风水引起的纷争案例。升龛点主旧俗父母未亡时,多已先制备神主脾(俗称家神牌)置宗词龛中,罩着红布,上写“长生禄位”。若父母一方已亡则揭去红布,露出已亡一方的名字,未亡一方用红纸封位。神主牌用金粉和榕树胶写着:
考讳×××公
祖 神主
姚懿×××氏
在男女均未亡时,“主”字欠写一点,为“王”宇。一方亡后,在做最后一次旬祭时,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升龛“点主”。点主者用毛笔醮榕树胶在“王”字加上一点,扫上金粉,并念吉祥韵语,如:“一点是主,神灵归府,福荫子孙,富贵长久。”点主毕,宴请宾客,丧事至此完结。
饲生·恋亲·视尸
饲生和恋亲视尸是死者入殓前,其子孙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的礼仪。饲生由孝子奉白饭二小碗,豆干红糖各一碟,跪在父母尸旁,念道:“父母饲我大,我饲父母老。”说着用箸尾夹一,点饭莱放在父母口里,又转用箸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(这是表示阴阳有别)。
饲生毕,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,长子捧香炉跟着和尚,其余子孙均拈香随后绕尸而走,和尚边走边念经。死者是男,绕尸走圆形;是女,走方形。俗以父是天,母是地,而天圆地方,故此。
清明五愿
清明,这个长期被排斥、淡化甚至鬼怪化的节日,在不到两年时间内,先是被列入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,后又被定为国家假日,这件事本身,说明了什么?成为国假的清明怎么过?它会对小到家庭生活、大到城市管理形成哪些冲击?会给经济运行和社会秩序带来何种改变?会在思想文化层面产生什么影响?所有这些问题,都在受到社会的关注。我们今天在座谈的人,同清明关系最直接,角色最独特,更应当认真思索和对待这些问题。
细数国家假日,从元旦到春节,唯有清明,既是全民节日,又有特定的节日操办者。这个操办者,就是中国殡葬行业及其主管机关民政部门。如果把清明节比作一场晚会,我们就是主持人,要站在前台串连引导,使节目顺畅演出,使演员尽兴发挥,使演员与观众良性互动。如果把清明节比作一席盛宴,我们就是厨师,要在后台烹调制作,让菜肴色香味俱佳,让营养搭配齐全,让食物可口又有利健康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清明也是我们特有的节日。这是一种荣耀,更是一种责任。
作为过去的政府殡葬主管机关的官员和现在的行业协会联络者,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个法定清明节,我在欣慰之余,更想说说自己的所思所忧所愿。一愿平安。城市化、社会化加速,公墓、殡仪馆距离社区越来越远;时间推移,入葬公墓和寄存骨灰堂的数量越来越多;经济发展,家庭拥有小车的比例越来越高。这三条,任何人改变不了。因此,清明节“排堵”,已成为近十年间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,而且情势愈演愈烈。今年开始,清明由不放假改为放三天,这种改变是分流了祭扫的人头,还是激起更多的人上路?现在谁也无法作出结论。有人预言,中国今后将在春节“民工返乡”之外,再增加一次清明节“居民下乡”的人口大流动。此言或有夸张,但清明节公路交通拥堵毋庸置疑。且不说拥堵造成事故,危及生命财产安全,酿出“祭扫路上添新魂”的惨剧,就是路上的爬行延时,也足以搅乱祭扫行程,破坏祭奠应有的哀思情怀。紧接着道路拥挤的是墓园和骨灰堂人满为患,也不说发生火灾、踩踏等重大事故,仅仅无序的人流和嘈杂的噪音,也将使所有的祭奠仪式失去应有的肃穆庄严。可以说,“平安清明”就是一场大考试,考验着城市政府、民政部门、殡葬单位的智慧和能力。民政部这次会议,首先研究“清明节应急预案和处置办法”,就是对这场考试交出的第一份答卷,但愿这份答卷得高分,但愿各地在此基础上交出更满意的答卷。
二愿多元。清明作为节,原始的意义,也是农事节气之节,同春分、谷雨等并无不同。由农事节气演变出祭扫风俗,经历了两千多年。而后由俗入礼,被正式确认为民俗节日,至今又有一千多年。岁月记载着清明顽强的足迹,时间锤炼了我们民族不懈的追求。翻检典籍,咏读古诗,我们得知,自唐以降,下逮明清,先人们的清明,尽管有无知带来的愚昧,有重礼导致的繁琐,但其核心,却从未偏离“慎终追远”、“孝为德本”等精神主题。其活动内容,也不仅限于祭扫,还有品食青团、燃点薪火、踏青植树、戴柳赏花、修理农具以及放风筝、荡秋千、斗鸡等等。历史上的清明,从来是多元的,既是祭祀节日,又兼备岁时、农事、庆贺、游艺功能。它带给人们的,是哀而不伤、敬而不畏的追思情怀。它向人间表达的,是对自然的景仰,对生命的祈愿,对传承的守护,对众生的博爱。反观今天,在大批大破几十年之后,丰富多彩的清明还剩下什么呢?如同送别逝者时的十分钟、三鞠躬、转一圈(俗称一三一)一样,我们费尽周折赶到先人墓前,又来一次“一三一”吗?国假清明,不应当再这样过了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尽快给客户提供各种文明、典雅的祭奠服务,从祭品到祭礼,都既体现历史传承,又符合现代精神。让我们呼吁和推动社会各相关部门和领域,都来参与清明,建设清明,从饮食到旅游,从经济到文化,从体育到娱乐,开拓出新的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项目、节目、内容、品牌来,让清明回归多元,让节日真正精彩。
三愿平和。清明既然是要保护的遗产和全民的节日,政府的主导作用自然不可或缺。“封建迷信”这个词,长期被扣在清明头上,成为制定政策、实施禁令的基本依据,并不是遥远的事情。挖祖坟、拆祠堂,以及其他方式的批判、斗争,都是在革命的旗帜下进行的。在清明这样该保护的传统节日被毁弃的同时,一些地方却在大造新节日,大到西瓜、小到芝麻,都成了节,还有所谓“政府搭台、经济唱戏、文化参演”之类成套经验。这一冷一热,反映了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文化上的民族虚无。这样的态度,当然于清明无益。国假清明,从此年年要过,亿万人民出动,什么事情都会发生。但愿政府领导在面对百姓时,有平和宽容之心,无颐指气使之态。对节日的管理,少干“革命”,多搞建设。对历史习俗,多作引导,少发禁令。对提倡的新方式,多作鼓励推广,少搞强求一律。对愚昧低俗行为,多做具体规范,少扣政治帽子。新的清明正在发育成长,它需要政府的呵护。
四愿平心。媒体是社会的良心,清明的平安健康,离不开舆论的扶持。过去一些年里,我们常见的是“清明时节语纷纷,连篇累牍说死人,借问罪魁何处有,记者爆料殡葬门”。这种对现实情形的严重扭曲,一方面表明殡葬行业确有问题,比如体制性积弊依然存在,行业信息公开程度太低,从业机构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等;另一方面,也表明媒体对清明的意义认识不够,对殡葬的了解有失偏颇。去年,我们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足,在部分大城市开展联合宣传活动,化对立为协作,变被动为主动,使清明的舆论环境大为改观。实践证明,“我们影响媒体、媒体引导舆论”的方针是正确有效的。但愿这条路能继续下去,使更多的媒体、更多的记者加入保护清明、培育清明的行列,客观公正地报道殡葬,平心静气地解读历史、书写现实。
五愿多样。多样指的是服务,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,也是对我们能力的考验。对人民大众清明消费的巨大需求,不应该低估。对清明消费中精神产品的需求更应当重视。对传统习俗可能出现的复生,应该早作准备,既要挖掘整理并及时推出其中优秀的遗产,也要防止低俗愚昧之风沉渣泛起。对近几年已经萌发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新风俗,要进一步完善,有步骤地推广。墓园、骨灰堂,所有与清明有关的殡葬场所,都要适应形势变化进行改造整治。总之,无论硬件软件,无论物资精神,都要有全新的面貌,用我们多样化的服务,迎接我们自己的节日。愿我们的努力,赢得这样的赞誉:不一样的清明,不一样的殡葬!
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,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,是社会发展的产物,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。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。"殡"一作停柩解,如《礼记》:"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"、"殷人殡于两楹之间"、"周人殡于两阶之上";一作葬解,如《荀子》:"三月之殡"。"葬"作藏解,如《礼记》:"国子高曰:葬也者,藏也。藏也者,欲人之弗得见也。是故,衣足以饰身,棺周于衣,椁周于棺,土周于椁。"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,包括发讣告、向遗体告别、开追悼会、致悼词、送花圈挽联、出殡送葬、安葬、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。
在一百多万年之前,我们的祖先就劳动、生息、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,经过漫长的岁月,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,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,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。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、人压迫人的现象,没有贫富不均,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。反映在丧葬问题上极为简单,如一个成员去世后,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,用柴草盖上,埋在野外,既不挖坟墓,也没有礼仪。而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采用了土葬。
中国原始社会时期,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,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。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,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。唐杜氏《通典》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“;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后世圣人易之棺椁”。在半坡遗址墓碑中,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,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。这种宗教信仰,对祖先的崇拜观念,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。到了奴隶社会时期,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,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,大力提倡对凶礼的习俗,甚至把奴隶也作为祭品杀掉,作为殉葬品埋掉。商周时期制定了"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"的葬制,无子、诸侯、大夫、士及一般奴隶主死了,在殓、殡祭上从时间、仪式棺椁到殉葬品都有等级区分,而奴隶则只“举而委之”或当殉葬品活活埋掉,如古侯家庄西北冈发现的大墓,墓室面积三百多平方米,深达12米,墓室中埋有执戈的奴隶和狗。棺室雕花饰纹,摆满了珍贵服饰器物。椁项排放着商王的兵器和仪仗执器奴隶、男女侍从奴隶,还有儿童和供玩的狗猴等动物。象这样的大墓一般要杀生殉、杀祭三四百人,这种奢华、浪费、残酷的杀葬陪葬实在令人发指。
殡葬殡仪程序:竖灵、收敛、丧失协调、引灵、接体、奠礼、火化、出殡、安厝、后续关怀。
中国传统丧葬礼仪
带孝 卸孝
在回灵之前,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,回灵之后,全家脱下麻衣,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,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,称为带孝。带孝期间,男 女均穿素色衣服,不能穿红带绿,不宜嫁娶,逢有喜庆也不能办,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。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,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。
报丧
客家地区,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,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,告明来意。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、鸡蛋一双致谢。在黄冈,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,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,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,一般喝一口,然后在门口倒掉。此时,亲友前来送楮仪,要回送一对红丝线, 或加一条毛巾。
入殓
入棺前,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,边行边哭泣往水滨,投钱于水中,顺流以瓶装水,叫“买水”。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,以报养育之恩。入殓时,棺内要填满纸、手巾、扇等日常用品。此时,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,叫“爬棺”,以示告别。然后择时下钉,每下一钉,都要说一句吉利话。除孝子孝妇外,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,不可看死者入殓。一般人家,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,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,叫“企厅”,供亲友前来吊拜。孝子轮流侍守棺侧,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,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,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。“企厅”有的一年,有的长达三年,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,以防流出尸汁。
看风水
堪舆术的俗称。是营建堂屋、庙宇、坟场以及修桥造路的一种旧俗。营造之前,须请地舆师(俗称地理先生)察看地形位置的来龙去脉,用“罗庚”(指南针罗盘)校测方向,然后择日点穴,规划格局,卜吉择日动士。潮汕地区此俗甚为顽固,民间有许多关于虱母仙何野云建寨场的传说,也有许多因为迷信风水引起的纷争案例。升龛点主旧俗父母未亡时,多已先制备神主脾(俗称家神牌)置宗词龛中,罩着红布,上写“长生禄位”。若父母一方已亡则揭去红布,露出已亡一方的名字,未亡一方用红纸封位。神主牌用金粉和榕树胶写着:
考讳×××公
祖 神主
姚懿×××氏
在男女均未亡时,“主”字欠写一点,为“王”宇。一方亡后,在做最后一次旬祭时,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升龛“点主”。点主者用毛笔醮榕树胶在“王”字加上一点,扫上金粉,并念吉祥韵语,如:“一点是主,神灵归府,福荫子孙,富贵长久。”点主毕,宴请宾客,丧事至此完结。
饲生·恋亲·视尸
饲生和恋亲视尸是死者入殓前,其子孙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的礼仪。饲生由孝子奉白饭二小碗,豆干红糖各一碟,跪在父母尸旁,念道:“父母饲我大,我饲父母老。”说着用箸尾夹一,点饭莱放在父母口里,又转用箸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(这是表示阴阳有别)。
饲生毕,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,长子捧香炉跟着和尚,其余子孙均拈香随后绕尸而走,和尚边走边念经。死者是男,绕尸走圆形;是女,走方形。俗以父是天,母是地,而天圆地方,故此。
清明五愿
清明,这个长期被排斥、淡化甚至鬼怪化的节日,在不到两年时间内,先是被列入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,后又被定为国家假日,这件事本身,说明了什么?成为国假的清明怎么过?它会对小到家庭生活、大到城市管理形成哪些冲击?会给经济运行和社会秩序带来何种改变?会在思想文化层面产生什么影响?所有这些问题,都在受到社会的关注。我们今天在座谈的人,同清明关系最直接,角色最独特,更应当认真思索和对待这些问题。
细数国家假日,从元旦到春节,唯有清明,既是全民节日,又有特定的节日操办者。这个操办者,就是中国殡葬行业及其主管机关民政部门。如果把清明节比作一场晚会,我们就是主持人,要站在前台串连引导,使节目顺畅演出,使演员尽兴发挥,使演员与观众良性互动。如果把清明节比作一席盛宴,我们就是厨师,要在后台烹调制作,让菜肴色香味俱佳,让营养搭配齐全,让食物可口又有利健康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清明也是我们特有的节日。这是一种荣耀,更是一种责任。
作为过去的政府殡葬主管机关的官员和现在的行业协会联络者,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个法定清明节,我在欣慰之余,更想说说自己的所思所忧所愿。一愿平安。城市化、社会化加速,公墓、殡仪馆距离社区越来越远;时间推移,入葬公墓和寄存骨灰堂的数量越来越多;经济发展,家庭拥有小车的比例越来越高。这三条,任何人改变不了。因此,清明节“排堵”,已成为近十年间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,而且情势愈演愈烈。今年开始,清明由不放假改为放三天,这种改变是分流了祭扫的人头,还是激起更多的人上路?现在谁也无法作出结论。有人预言,中国今后将在春节“民工返乡”之外,再增加一次清明节“居民下乡”的人口大流动。此言或有夸张,但清明节公路交通拥堵毋庸置疑。且不说拥堵造成事故,危及生命财产安全,酿出“祭扫路上添新魂”的惨剧,就是路上的爬行延时,也足以搅乱祭扫行程,破坏祭奠应有的哀思情怀。紧接着道路拥挤的是墓园和骨灰堂人满为患,也不说发生火灾、踩踏等重大事故,仅仅无序的人流和嘈杂的噪音,也将使所有的祭奠仪式失去应有的肃穆庄严。可以说,“平安清明”就是一场大考试,考验着城市政府、民政部门、殡葬单位的智慧和能力。民政部这次会议,首先研究“清明节应急预案和处置办法”,就是对这场考试交出的第一份答卷,但愿这份答卷得高分,但愿各地在此基础上交出更满意的答卷。
二愿多元。清明作为节,原始的意义,也是农事节气之节,同春分、谷雨等并无不同。由农事节气演变出祭扫风俗,经历了两千多年。而后由俗入礼,被正式确认为民俗节日,至今又有一千多年。岁月记载着清明顽强的足迹,时间锤炼了我们民族不懈的追求。翻检典籍,咏读古诗,我们得知,自唐以降,下逮明清,先人们的清明,尽管有无知带来的愚昧,有重礼导致的繁琐,但其核心,却从未偏离“慎终追远”、“孝为德本”等精神主题。其活动内容,也不仅限于祭扫,还有品食青团、燃点薪火、踏青植树、戴柳赏花、修理农具以及放风筝、荡秋千、斗鸡等等。历史上的清明,从来是多元的,既是祭祀节日,又兼备岁时、农事、庆贺、游艺功能。它带给人们的,是哀而不伤、敬而不畏的追思情怀。它向人间表达的,是对自然的景仰,对生命的祈愿,对传承的守护,对众生的博爱。反观今天,在大批大破几十年之后,丰富多彩的清明还剩下什么呢?如同送别逝者时的十分钟、三鞠躬、转一圈(俗称一三一)一样,我们费尽周折赶到先人墓前,又来一次“一三一”吗?国假清明,不应当再这样过了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尽快给客户提供各种文明、典雅的祭奠服务,从祭品到祭礼,都既体现历史传承,又符合现代精神。让我们呼吁和推动社会各相关部门和领域,都来参与清明,建设清明,从饮食到旅游,从经济到文化,从体育到娱乐,开拓出新的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项目、节目、内容、品牌来,让清明回归多元,让节日真正精彩。
三愿平和。清明既然是要保护的遗产和全民的节日,政府的主导作用自然不可或缺。“封建迷信”这个词,长期被扣在清明头上,成为制定政策、实施禁令的基本依据,并不是遥远的事情。挖祖坟、拆祠堂,以及其他方式的批判、斗争,都是在革命的旗帜下进行的。在清明这样该保护的传统节日被毁弃的同时,一些地方却在大造新节日,大到西瓜、小到芝麻,都成了节,还有所谓“政府搭台、经济唱戏、文化参演”之类成套经验。这一冷一热,反映了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文化上的民族虚无。这样的态度,当然于清明无益。国假清明,从此年年要过,亿万人民出动,什么事情都会发生。但愿政府领导在面对百姓时,有平和宽容之心,无颐指气使之态。对节日的管理,少干“革命”,多搞建设。对历史习俗,多作引导,少发禁令。对提倡的新方式,多作鼓励推广,少搞强求一律。对愚昧低俗行为,多做具体规范,少扣政治帽子。新的清明正在发育成长,它需要政府的呵护。
四愿平心。媒体是社会的良心,清明的平安健康,离不开舆论的扶持。过去一些年里,我们常见的是“清明时节语纷纷,连篇累牍说死人,借问罪魁何处有,记者爆料殡葬门”。这种对现实情形的严重扭曲,一方面表明殡葬行业确有问题,比如体制性积弊依然存在,行业信息公开程度太低,从业机构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等;另一方面,也表明媒体对清明的意义认识不够,对殡葬的了解有失偏颇。去年,我们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足,在部分大城市开展联合宣传活动,化对立为协作,变被动为主动,使清明的舆论环境大为改观。实践证明,“我们影响媒体、媒体引导舆论”的方针是正确有效的。但愿这条路能继续下去,使更多的媒体、更多的记者加入保护清明、培育清明的行列,客观公正地报道殡葬,平心静气地解读历史、书写现实。
五愿多样。多样指的是服务,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,也是对我们能力的考验。对人民大众清明消费的巨大需求,不应该低估。对清明消费中精神产品的需求更应当重视。对传统习俗可能出现的复生,应该早作准备,既要挖掘整理并及时推出其中优秀的遗产,也要防止低俗愚昧之风沉渣泛起。对近几年已经萌发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新风俗,要进一步完善,有步骤地推广。墓园、骨灰堂,所有与清明有关的殡葬场所,都要适应形势变化进行改造整治。总之,无论硬件软件,无论物资精神,都要有全新的面貌,用我们多样化的服务,迎接我们自己的节日。愿我们的努力,赢得这样的赞誉:不一样的清明,不一样的殡葬!
- 上一篇:中国的丧葬风俗:(二) 2013/12/30
- 下一篇:丧偶老人心理调适 2013/12/30